- CSCD核心中文核心科技核心
- RCCSE(A+)公路运输高质量期刊T1
- Ei CompendexScopusWJCI
- EBSCOPж(AJ)JST

李守仁1,谢雄耀1,唐亘跻1,*,李培锋2
LI Shouren1, XIE Xiongyao1, TANG Genji1, *, LI Peifeng2
摘要: 为解决大亮山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膨胀性软岩地层时出现的底鼓灾害和二衬持续压溃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监测实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大变形隧道支护破坏演化机理分析和支护方案优化设计研究,根据隧道病害特征、现场测试试验提出加深仰拱+打设钢花管+增厚二衬的支护优化方案,结合数值模拟验证了支护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并将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在实验段开展工程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隧道底部围岩遇水软化后承载能力了显著降低,在未被水侵蚀的拱脚位置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上覆围岩压力传递至拱脚的向下荷载与隧道底部围岩膨胀产生的向上荷载在拱脚附加交汇,从而诱发局部剪切隆起破坏;(2)仰拱单侧隆起破坏削弱了二衬水平支撑力,在围岩水平构造应力作用下隧道两腰向洞内挤入变形,二衬内表面压应力较大的拱肩至拱顶范围内出现混凝土压溃和钢筋挤出破坏,二衬破坏后对围岩的水平约束能力进一步丧失,导致塑性区范围显著增大并向仰拱隆起侧的拱肩位置发展,加剧了仰拱隆起变形和二衬破坏趋势;(3)支护方案优化设计主要发挥增强围岩承载能力和改善二衬内力分布的作用,与优化前相比围岩塑性区拉剪破坏范围明显减小,由于水侵蚀隧道底部造成的底鼓和二衬压溃灾害得到有效控制。